網絡無邊,安全有界。2025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于9月15—21日在昆明市舉行。今年的主題是“網絡安全為人民 網絡安全靠人民——以高水平安全守護高質量發展”。網絡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,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,事關人民群眾工作生活,是重大的戰略問題。

近年來,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,“網絡強國”戰略扎實推進,為維護國家安全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、保障人民權益提供了關鍵支撐。然而,互聯網、信息化是把“雙刃劍”,它既能“披荊斬棘”帶來新機遇、推動新發展,也可能“刀劍無情”傷及自己,帶來新矛盾、新挑戰。維護網絡安全,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,以法律為保障、以教育為輔助,綜合施策維護網絡安全,讓網絡更好服務社會、造福人民。

立好“網”法,筑起網絡安全“數字屏障”。法治是良法之治,立法是法治的先導,法律是最好的武器。網絡立法是維護清朗網絡空間、保障公民合法權益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從“上”到“下”重視網絡立法工作,通過制定專項法規、創新立法機制、強化多元共治等方式,不斷完善網絡立法實踐。可以說,我國網絡安全政策法規體系已基本構建起“四梁八柱”,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網絡安全治理框架,為網絡空間治理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。其中,《網絡安全法》作為基礎性法律,與《數據安全法》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等共同構成核心法律體系,同時輔以《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》等行政法規,為網絡安全保障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依據。9月8日,網絡安全法修正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;9月10日,中央網信辦在北京召開深化推進網絡法治建設座談會,向全社會傳遞出明確信號:法治將成為網絡強國建設的核心支撐。“網”法建設只有完善時,沒有完成時,立法永遠在路上。各級各部門應因時制宜、與時俱進持續完善網絡立法,切實筑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網絡安全“數字屏障”。

走好“網”道,鋪好網絡安全“知識基石”。車有車道,網有“網”道。走好“網”道既需要法治保駕護航,也需要黨政企的宣傳引導。網絡安全關乎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,每年都有大量民眾因不懂、不熟、不知網絡安全知識而遭詐騙,給人民群眾財產帶來巨大損失。沒有堅實的網絡安全,人民利益就難以得到保障。只有全社會共同參與,學習網絡安全知識,以認知強化防御,鋪好網絡安全“知識基石”,民眾上網才能既享便捷又遠離欺詐。網絡安全宣傳引導需結合法律法規普及、多渠道宣傳、風險防控及重點群體教育,形成政府、企業、社會協同發力的格局。要重點聚焦《網絡安全法》《數據安全法》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等核心法律,梳理政策要點并開展分層培訓;要針對重點領域(如金融、寄遞)細化宣傳內容;采用“線上+線下”聯動,借助公眾號、朋友圈轉發科普文章、推送圖文、短視頻等輕量化內容;要貼近場景強化體驗感,在營業網點、社區服務中心等區域,通過LED屏滾動播放標語;深入小區、村居、校園,開展“面對面”宣傳講解防詐騙技巧等等,切實提升全民網絡安全意識與防護能力。

做好“網”民,共護網絡安全“清朗空間”。“網絡安全為人民,網絡安全靠人民”。網絡空間是人民群眾共同的精神家園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網絡空間天朗氣清、生態良好,符合人民利益;網絡空間烏煙瘴氣、生態惡化,不符合人民利益。現實中,個別網絡大V,或是為博人眼球、賺取流量,或是居心叵測、別有用意,在社交平臺及其他公開渠道,屢屢突破社會道德底線、違背社會主流價值觀,發布不良信息、甚至制造謠言,誤導廣大網民,污染網絡空間,引發社會輿論強烈不滿。網絡空間如同現實社會,既要提倡自由,也要遵守秩序。廣大網民要遵守網絡規則,包括網絡道德和法律法規,使用文明用語,不散布謠言,不進行人身攻擊,尊重他人隱私;要將網絡作為學習和工作的平臺,不斷提高自己知識水平、認知能力;要注重提升網絡素養,學會甄別網絡信息,做到“不信謠、不傳謠”;要培養良好的上網習慣,控制上網時間,避免沉迷于網絡游戲,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。成為一個合格的網民需要持續學習和實踐,如此才能更好地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與“紅利”,同時為構建清朗的網絡空間貢獻力量。

網絡安全,人人受益;網絡安全,人人有責。讓我們一起學網知網、依法上網用網,攜手同心筑牢網絡安全“防火墻”,持續提升億萬網民在網絡空間的獲得感、幸福感與安全感。(西湖人家)(圖片源自網絡)